台风过境,一片狼藉,而深圳安泰科的柔性支架却在“桦加沙”、“博罗依”等13级狂风中傲然挺立,与周边大量被摧毁的传统固定支架项目形成鲜明对比,以近似“零挠度”的硬核表现赢得行业尊重。
2025年9月,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“桦加沙”强度高达16级,并以13级风力正面袭击广东,12级以上大风持续10小时,创下新纪录。而后,12级强台风“博罗依”再次来袭。持续的两场超强台风成为光伏行业的质量“照妖镜”。据报道,某渔光互补项目中,60%的光伏组件被吹落,剩余组件上下翻飞,现场宛如“光伏坟场”。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组件被撕裂、电池片散落一地的触目惊心画面。原本被广泛认为最牢固的“固定支架”竟然也在超强台风的侵袭下“翻车”,大片固定支架被吹翻。
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支架的抗风标准取决于结构设计与抗振方案。”在低价竞争环境下,部分项目忽略了支架结构安全性以及抗振能力,这种牺牲质量的行为在台风面前不堪一击。
当众多光伏电站在台风中“溃不成军”时,使用深圳安泰科柔性支架的项目却屹立不倒。这种鲜明对比背后,是深圳安泰科柔性支架的卓越抗风性能在发挥作用。
深圳安泰科技术总监魏泽龙早在2023年就表示,该支架在13级台风作用下不会产生破坏性风致振动。更令人信服的是实测数据:搭载655Wp双玻组件的支架,经受住了激振频率6Hz、振幅10mm、长达150万次的高强度模拟激振测试。测试后,组件、铝合金边框、预应力索结构等均无疲劳损伤或隐裂,整体结构保持高度完整。
深圳安泰科柔性支架的卓越表现,源于其创新的技术设计和可靠的材料科学。
采用索网-桁架-多向预应力索三重复合技术,通过精密力学模型与结构优化,实现支架系统近似“零挠度”。即使在跨度超50米、净空达5.5米的挑战性场景下,其抗风能力与结构可靠性依然出色。
2025年4月,该产品通过TÜV两项严苛测试。评估报告显示,其在荷载组合、结构设计、极限状态校核等核心指标上完全符合国际规范。独特的预应力索网结构设计,实现了大跨度、高承载与轻量化的完美结合。
深圳安泰科柔性支架的卓越性能不仅限于沿海台风地区。在广袤的“沙戈荒”地区,面对强风沙、高落差的极端环境,其创新结构设计同样展现出卓越适应性。
相比传统光伏电站需大规模平整土地,深圳安泰科柔性支架无需场地平整,桩基数量较固定支架可减少50%-80%,基础施工成本可降低50%。这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,还可降低耕地占用税,进一步压缩非技术成本。
台风“桦加沙”用残酷的方式揭示了光伏行业必须正视的问题:价格战终将导致质量牺牲。当极端天气日益频繁时,低价竞争的后果就是台风中的“光伏坟场”。
深圳安泰科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卓越产品,正在引领行业从“价格战”走向“价值战”,从“规模优先”迈向“质量为先”。光伏电站的抗风能力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确保电站全生命周期稳定运行的必选项。
台风过后的断壁残垣与深圳安泰科柔性支架的傲立风中,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质量对价格的完胜。未来的光伏行业中,真正能笑到最后的,绝不是装得最多的企业,而是能扛得住风雨的企业。
装得住、扛得住,才能真的赚钱——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,在台风过后的对比中显得格外掷地有声。深圳安泰科的成功实践证明,在面对极端天气时,科技创新和可靠质量才是光伏电站安全运行的真正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