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择适合柔性支架的地形主要看它如何解决传统支架的痛点。柔性支架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适应复杂、不规则、难以利用或成本高昂的地形,尤其擅长跨越障碍物和减少土方工程。以下地形特别适合采用柔性支架:
山地、丘陵地带:
优势: 坡度变化大、地形崎岖不平,传统支架需要大量削峰填谷,土方工程量大、成本高、破坏生态。柔性支架通过灵活的钢索结构和可调节的桩基高度,能更好地贴合起伏的地面,显著减少土方量,保护原有植被和水土。
适用场景:山坡、山脊、梯田式山坡等。
水域(渔光互补):
优势: 在鱼塘、水库、湖泊等水域上方安装光伏。柔性支架可以架设在水面上方一定高度,不影响下方养殖或水体功能。其结构相对轻盈,对地形基础要求相对较低(但需防腐),相比固定支架在水体中密集打桩更具成本或适应性优势。
适用场景:淡水养殖塘、灌溉水库、废弃矿坑积水区、污水厂氧化塘等。
存在局部障碍物的场地:
优势: 场地内有无法移除的孤石、小型构筑物、坑洞、管线等局部障碍。柔性支架可以通过调整桩位和索网布局,“绕开”或“跨越”这些障碍物,减少障碍物处理成本和对施工的影响。
适用场景:矿区复垦地、废弃厂区、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利用等。
需要较高离地净空的场景(如农光互补、林光互补):
优势: 在农业用地或林地上方架设光伏,需要保证足够的净空高度(通常4米以上)以便下方进行农业种植、养殖或林木生长。柔性支架因其大跨距和悬索结构,更容易实现较高的、均匀的离地高度,且下方立柱少,有利于大型农机具通行。
适用场景:高标准农田光伏、牧光互补、林光互补项目。
地质条件较差但有稳定锚固点的场地:
优势: 部分区域土质松软、承载力低,或者存在局部沉降风险。柔性支架将荷载集中在相对较少的基础(桩)上,可以对这些关键基础进行深挖、加固处理(如使用更深的基础、扩大承台或微型桩),而无需对整个场地进行大规模地基处理。只要关键锚固点稳定,索网结构能适应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沉降。
适用场景:软土地基、填方区、废弃矿区(需详细地质勘察确保关键点位稳定)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地形:
极端强风区: 柔性支架对风荷载更敏感。在台风频发或常年大风区域,需要特别加强结构设计(如增加索网密度、使用更大直径钢索、加强锚固),成本会显著增加,需进行严格风洞试验和计算。
设地震高烈度区: 需进行专门的抗震计。
土质极其松软且无法找到稳定持力层的场地: 基础处理成本可能过高。
对组件倾角有严格优化要求的场地: 柔性支架通常采用固定倾角(虽然可调但成本高),不如跟踪支架灵活。在平坦、开阔、对发电量要求极高的场地,传统固定支架或跟踪支架可能更具经济性。
坡度过于陡峭(接近或超过自然安息角)且存在滑坡风险的斜坡: 施工安全风险和后期维护风险大,需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评估和加固。
总结来说,柔性支架是解决复杂地形光伏项目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利器。 当你的项目遇到山地、沟壑、水域、不规则地块、有障碍物或需要高净空等情况,特别是当传统支架方案面临高昂的土方、地基处理或土地平整成本时,柔性支架往往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,同时还能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。不过在强风区等特殊环境,务必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选和专项设计评估。